市场人士:需营造一个既有监管又不扼杀其活力的市场氛围
场外衍生品无疑是当前期货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成熟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衍生品场外市场份额远远超过场内市场。据统计,全球场外衍生品名义持仓总额达691万亿美元,约为场内持仓金额的9.5倍。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去年开始,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作为生力军也加入到场外衍生品市场,该市场的参与主体逐渐壮大起来。
从风险管理需求端来看,市场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金融行业积极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支持,包括投融资支持、风险管理支持、大宗商品贸易服务和定价服务支持等。
“在没有场外衍生品的时候,国内大宗商品基本由龙头企业定价,在场外衍生产品市场逐渐发展起来以后,龙头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被新来的投资者尤其是大的金融机构投资者稀释,有利于打破市场垄断。”中期协非会员理事张宜生表示。
从风险管理供给端来看,市场人士认为,虽然目前国内上市的期货品种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但金融期货品种仍然不够,商品期权也还处于空白。
场内市场产品和工具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空间。“仅依靠场内的期货合约,风险并不能完全对冲,期货公司又不能够直接利用外部产品进行风险释放。”鲁证期货场外业务总监魏峰表示。
虽然场外衍生品市场急需大力发展,但在目前国内的机制、体制下,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还面临不小的挑战。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内政策对场外衍生品的支持还有一些欠缺,特别是外资银行参与衍生品存在一定的限制。“外资银行兜兜转转,一直没有办法真正进入中国衍生品市场。期货公司想要做银行的业务,银行也想做期货公司的业务,但是这扇门还没有敲开。”新加坡星展银行大宗商品衍生品结构师张彦列说。
在法兴银行董事总经理章如铁看来,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方的介入,在这个过程中监管政策要放开,营造一个既有监管又不扼杀其活力的市场氛围。
“希望有更多的机构参与进来,期货公司也好,银行也好,券商也好,大家在统一的平台上拓展业务,同时提供流动性,实现地区之间的风险交叉互补,以及期货公司和各个客户之间的风险互补。”魏峰说。
摩根大通大宗商品交易部数量研究部副总裁徐钢认为,除了政策环境之外,国内市场的信用和法律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信用市场,在改善场外衍生品信用环境时,可以引入互联网或大数据概念。通过一个征信系统,把所有企业和风险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的经济行为都录入这个系统里,有一些比较权威的机构对数据进行不公开的分析以及公开的结果展示,这对信用风险的精确化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 刘志超:把握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
下一篇: 刘志超:期货行业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